2025年6月19日至30日,环生学院“绿”动环生志愿服务队在武汉市洪山区华城雅院社区爱家名校华城小区开展了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集民智优化工程 聚民心共建家园”主题,将环保科普、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现场勘查“四位一体”深度融合,为社区环境精细化治理注入了青春动能。
一、科普先行:把“实验室”搬进小区
团队队员在社区展开以“净澈水质依标准 焕彩废材有妙方”为题的科普活动,团队运用PPT从水质净化、水质标准、变废为宝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向居民传播基础净水常识,帮助居民了解到净化净水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点介绍了“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步净水法;当屏幕上出现“1吨废纸=17棵大树”的换算时,现场小朋友齐声惊叹。为了让理论“看得见”,志愿者王义洋、彭仕桢、从金铄现场搭起“纸片虹吸桥”:三只普通碗、一张抽纸、一杯泥浆水,不到40分钟就让半碗“黄河水”变成肉眼可见的清澈液体。68岁的刘奶奶举着手机全程录像:“回家就带孙子做一遍,比说教一百遍都管用!”
二、问卷+访谈: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口说话
科普结束后,志愿者分三组开展环境现状调研。问卷组顶着夏日高温,在广场、楼栋入口、儿童游乐场共发放80份《社区环境问题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份,有效率96.3%。统计显示:46%的居民反映“污水井雨季倒灌至少1次/月”,38%的居民呼吁“增设厨余垃圾夜间清运”,而“装修电钻声”成为年轻人投诉最多的噪声源。访谈组则“按图索骥”,依据年龄、职业、居住年限分层抽样,最终完成了对12位居民的半结构式访谈。面对志愿者,网约车司机李大哥打开话匣子:“晚上10点后小区门口摊位各种喇叭声太大,接单都不敢停这儿。” 志愿者刘子轶、李梦琪边听边记,同步在手机GIS地图上精准标注问题点位,为社区后续微改造提供了“一手导航”。
三、现场勘查: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毛细血管”
在物业工程部熊师傅带领下,志愿者背上单反、手持分贝仪。张建豪蹲在雨水井旁,用一次性手套捞起一团黑色淤泥,“照片+坐标”实时发回团队微信群;彭仕桢用分贝仪在小学围墙外测得峰值72dB,得出结论“超标12分贝,孩子们上课确实受影响”。当天傍晚,团队便整理出一份《青菱社区环境问题影像地图》,清晰标注出9处污水漫溢点、5处垃圾爆桶点及4处高噪点,为后续“一点一策”整改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四、双向互动:从“你们做”到“一起做”
活动第三天,志愿者联合社区居委会举办“环保夜话”微沙龙,把调研结果搬上大屏,邀请居民现场打分。当“增设宠物便纸箱”“地下车库声控提示”等建议被志愿者实时录入问卷后台时,现场爆发热烈掌声。社区书记王磊当场承诺:“一个月内完成宠物便纸箱增设,噪声整治方案本周上会!” 至此,环境治理从“单向管理”正式迈向“双向互动”。
五、青春续航:让绿色成为社区最亮的底色
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累计服务时长96小时,脚步覆盖小区所有17栋住宅、4条主干道、2所幼儿园及1个口袋公园。返校前,他们将77份有效问卷、12份访谈实录、300余张现场照片及2.8G视频素材全部移交社区,为社区环境精细化治理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实践团队负责人王义洋在总结大会上说道:“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次科普、一份问卷,更是一颗种子。当节水、分类、降噪成为居民日常习惯时,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环生青年与青菱社区的绿色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